查看文章 |
太平塔,在潜山县城的南岳路、天柱山路这两条主干道之间,两条路均有叉路口进入潜山博物馆,塔就在院内。
佛塔传奇
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平塔,为一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,七级八面通高43米。塔身建在两层青石铺就的八角形台基之上,塔身一层设木结构柱廊,廊面八脊覆青瓦。塔身青砖砌筑,原有白灰抹面,现多部脱落无存。每层均砌重檐,砖雕仿木檐椽斗拱,檐角微翘。各层东西南北四面设龛门,其余各面砖砌浅龛,外设平台围栏。除一层每龛左右上方各设四方小龛外,上部各层每龛左右各设六方或七方小龛,龛内供奉砖雕佛像,内外共计佛像千余尊。顶部八脊封檐,上置铁制塔刹,塔刹由下部覆钵、五重相轮、宝盖、仰月承上部宝瓶并刹杆串接而成,宝盖有铁索与塔身相连,系统技术。塔身中空,由一层龛门可进入塔室,现登塔台级已恢复,但不开放游人登塔。
至于太平塔名称的由来,记者了解到通常是认为是因此处为太平山而得名的,不过当地人也有不同的说法--附近村民告诉记者,传说当时造塔时,在潜山的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位都分别造了一座塔,北边的就是太平塔,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,其余三座塔都倒塌了,只有太平塔屡毁屡修,“太平”一名由此而来。
不管塔名从何而来,确凿的史料记载:始建于公元326-334年间的潜山太平塔,是童师和尚的舍利塔,为安徽省境内现存古塔中年代最久的古塔之一。据清顺治《潜山县志》载:"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年间(326-334年),塔前有真武殿,塔后有玉皇阁、石华表,塔旁为太平寺。"距今大约1700多年的历史。因其年代久远为安徽省现存古塔之最,故有“安徽第一塔”之称。
塔旁的博物馆里就存放着塔里的舍利子,据讲解员介绍,1994年当地文物部门对太平塔进行维修时发现有被盗痕迹,幸亏舍利子仍在其中,于是马上在馆内保护起来。馆藏的舍利子共有七粒,其中有两粒是黑色的,其余均为白色,大小不一。讲解员还说,在黑暗的夜晚当两粒舍利子相撞时会发出蓝色的光。
岁月洗礼
据当地学者介绍,咸和年间所建的塔已毁坏塔身塔刹,仅存基座覆钵。今存宝塔是在咸和塔基础上重建,竣工于北宋崇宁三年(1104年)四月。此塔于明洪武年间经过了局部重修,但崇祯十四年(1614年)又遭毁坏--当时,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抵达桐城,派遣一部分部队进攻潜山。知县李允嘉、典事沈所安等慌忙躲进太平寺,以为混杂僧侣中间可以瞒天过海保全性命。谁知起义军得知消息一举将他们俘获,押往桐城处决,并一把火烧毁了太平寺。大火殃及太平塔内的木质楼板,至今仍留残板焦痕,只有砖石塔体得以幸存。
最近的修复,则是源自2007年8月的一场强雷暴雨天气———8级大风使这一千年古塔损坏严重,几百公斤的塔刹整体向东南方向倒塌落地的过程中,砸坏一层的塔檐。不仅塔体严重受损,还使夜间景观亮化设施毁灭殆尽。潜山县文物部门筹措专项经费并专门编制了抢救加固工程方案,经过两个多月的加固维修,潜山太平塔才恢复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。
联想到当地人关于塔名的传说,不得不说潜山人对此塔确实十分偏爱———历经岁月的洗礼,如果没有后代的一次次修缮,太平塔恐怕也如同其他三塔一样销声匿迹了。正是如此,太平塔才能够仍然顽强地屹立在古南岳天柱山麓乃至晋升“国保”,迎送中外游人,见证古皖新貌。
“我从平地来,忽寄百尺巅。眼力与脚力,初不减少年。渐高山愈出,杳杳浮云烟。举手扪参旗,日月磨旋。天风忽吹衣,便欲从此。且复下梯去,著书未终篇。”塔下,宋代大诗人陆游字句仍有游人吟唱,然而,与这座有“镇潜之宝”之称的古塔邂逅过的人们,可并不只有诗人——— (来源:安庆日报 作者:何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