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文章  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文化资讯 > 安徽:乡村治理传承文化
安徽:乡村治理传承文化

日期:2012年06月03日 来源:摘自 半月谈 2012年第10期  作者:蔡敏 浏览: 332次

村庄,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曾经那么令人动容。然而,近年来,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,一些地方套用城镇模式,大规模拆村并居,许多优美怡人的院落、村巷、林木、山水景观已不复存在,"农民被上楼"的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争议。

安徽省积极探索村庄整治经验,尊重群众意愿,依托村庄原址原貌,注重规划引领建设,真正实现了保护农村风貌、改善农民生活等多重目标。

规划引领,依托原貌传承文化

白墙黛瓦的民居依托山势,错落有致,四五米宽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;公厕、垃圾站干净整齐,石子铺成的休闲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;两三百年历史的古祠堂修整后,重新燃上村民祈福的盘香。

在安徽省南部潜山县水吼镇燕窝村,37岁的村民程功芳晨练完后,下地照看自家种植的十几亩蘑菇。这位过去多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去年回乡后就再没出去过。“如今村里的环境不比城里差,家家通自来水、通网络、有卫生间。”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最让我留恋的是家乡的文化,古树、古宅、古井是我们的精神寄托,通信设备。”

安徽省村庄整治工作注重规划的科学性、乡土性、实用性,在尊重村庄现状格局的基础上,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,不拆除优秀传统文化建筑、不破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,充分利用已有建筑、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,统筹考虑村域及居民点范围邻近的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等生产生活要素,完善和改造村庄基础设施、公共环境,燕窝村就是一个缩影。

“皖北、皖南、皖中地区各有特点,不同地方自然地理、历史文化、生活习惯都不一样,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不能套用一个模式,要防止千村一面。”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说。

霍山县衡山镇南岳村村口一棵巨大的古树格外引人注意,年长的村民围坐在树下聊天,孩子们则在树下的健身器材上玩耍。当地村民告诉记者,村里在拆危整治过程中,专门参考这棵有300多年历史的大树修改了建设规划,并添置健身设备,绕着它建了休闲广场。"这棵树就是我们村的历史,乡亲们习惯了在这里话家常、议村务。"村支书俞玉林说。

选举村民理事会,尊重农民建设意愿

农民是村庄的主人,也是村庄整治的受益人。老百姓不满意的整治工程投入再多也难以赢得民心,难以传承农村文化。安徽省村庄整治工作形成了“政府主导、农民主体”的体制机制,从发起到建设,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突出农民主体地位。

村民提名候选人、全民投票选举、公示公议等,经过一连串民主议事过程,五十多岁的刘会明当选为潜山县痘姆乡山包新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。“我这个理事长选出来不比村委会主任容易呀!”刘会明感叹。在他看来,自己有在外经商的经验,读书也较多,是受村民推举的主要原因。

他告诉记者,村里11位理事都是村民投票选出来的。他们组织村民讨论规划,并与政府部门、规划专家共同商讨,如何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既大幅改善农村环境,又最大限度保存本村特有的历史风貌。

统一青瓦白墙的房屋风格,修缮几栋有年代的老宅子,美化穿村而过的五丰河,甚至修整后山的祖坟园。“所有这些都是山包新村的历史遗存,我们要把它们好好地交给后人。”刘会明说。

在村庄整治过程中,该村11位理事带头动员村民拆除猪圈、旱厕、危房。全村在拆除7000多平方米老旧危建筑过程中,没有一例闹事的。

村庄整治完成后,村民理事会成为常设机构,负责村庄日常卫生管理、环境维护及后续发展等。眼下,刘会明正忙着商讨如何利用如今的优美环境开发村庄旅游。

据了解,安徽省村庄整治工作建立在广泛的民主议事机制上,每一个整治的村庄都通过召开户主大会,民主推选出有威望、有能力、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村民理事会,由理事会承担起村庄整治的决策、建设、管理事务,做到“是否参与村庄整治让农民选择、怎么建设村庄让农民提建议、如何管理村庄让农民做主”,确定村庄整治点后,村民签字同意率均达到100%,老百姓真正成为村庄建设和管理的主人,近千个整治过的村庄未出现一起群众来信来访。

如今,一批整治后的村庄正利用自己的文化特色发展农村地方经济。在潜山县,水吼镇联合各村庄整治点,成立了旅游协会,选择厨艺较好的农户兴办农家餐馆,吸引游客;黄铺镇黄铺村将村庄整治点和水库相结合,发展垂钓、养殖业,农民收入大幅提高(记者  蔡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