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文章 |
说起李清照,人们大多知道她“绿肥红瘦”的千古佳句,“凄凄惨惨戚戚”的浓重愁绪,“作人杰为鬼雄”的豪情壮语;然而,很少有人知晓,李清照与安庆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。
北宋时潜山出过一位宰相叫王珪,女词人李清照与大奸臣秦桧居然都是他的嫡亲孙辈,一个是外孙女,一个是孙女婿,李清照和秦桧的妻子则是嫡亲表姊妹。
据安徽省志载:王珪(1019—1085),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来舒州(今潜山)定居,后代都成了潜山人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高中进士甲科榜眼。初任扬州通判,后召入京城为官,再以翰林院学士知开封府。母逝,假归潜山服丧三年,后复召京城,为学士兼侍读。清代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录载王珪《华阳集》60卷。王珪历事仁、英、神、哲四帝,居相位16年,一生荣耀,但后世评价却并不高,广告媒体。因他上殿朝见皇上说“取圣旨”,奏请皇上说“领圣旨”,退朝说“已得圣旨”,故后人称之为“三旨宰相”,讥讽他一贯顺承帝意,明哲保身。平心而论,在那皇帝说是就是,说不是就不是,喜则封赏,怒则杀头的专制社会里,委屈求全以保平安的,岂止王珪一人。而当官不弃学问,爵位文章同时彰显于世的,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出其右?
李清照(1084-1155),南宋女词人。号易安居士,齐州章丘(今山东)人。她外婆家在潜山,母亲是王珪之女。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,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整理,早期生活优裕。金兵入据中原,流寓南方,明诚病死,境遇孤苦。所作词,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,后期多悲叹身世,情调感伤,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。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,自辟蹊径,语言清丽。论词强调协律,崇尚典雅情致,提出词“别是一家”之说,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。并能诗,留存不多,部分篇章感时咏史,情辞慷慨,与其词风不同。
后人评说李清照常常观止于一怀愁绪,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,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呐喊。她不依奉权贵,不违心做事。虽然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,但他们极少来往。就是在婚姻最困难的时候,李清照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。秦府落成,大宴亲朋,她也拒不参加。她不满足于“学诗漫有惊人句”,而“欲将血泪寄山河”,希望收复失地。但是,她看到的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,是朝廷打击抗金、迫害忠良的怪事,是主战派内部的纷争。她58岁这年,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,案子惊动京城,震动全国。李清照忧时忧民,心绪难宁,像苦海中的一叶孤舟,在风雨中无助的飘摇。
李清照终其一生都在苦苦的寻觅,她在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。在这一点上,她与岳飞、陆游、辛弃疾是相通的,但身为女人,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,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,甚至不能像陆、辛那样有政界、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,痛拍栏杆,更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。她在寻觅幸福的爱情,虽曾有过美满的家庭,甜蜜的爱情,但转瞬随风而逝,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,但重病中被人骗婚,梦碎得更惨,甚至身负枷锁,锒铛入狱,还以“不终晚节”载入典籍,受此奇辱,她能说什么呢?她在寻觅自身的价值,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,在学术上完成了《金石录》巨著,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,但在那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社会,人们不以为奇,不以为功,反而视为异类,她只能独自咀嚼凄凉。
作为词人,我们读懂了她的卓杰豪迈,读懂了她的活泼清丽,读懂了她的娇憨痴情,读懂了她的孤独寂寞。然而作为女人,我们又读懂了她多少?一个在大男人睥睨眼光中傲然独立的女人,一个自己舔着伤口不叫一声痛的女人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李清照当年痛苦着的事情早已不再,可是当我们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,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! 作者:储北平 (来源:潜山新闻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