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文章 |
华语文坛知名度最高的作家、擅长写凄美爱情的张恨水,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,而且是最畅销的作家,有“中国大仲马”、“民国第一写手”之称。七八十年时间,他的代表作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等艺术形式。可是很少人知道,这位浪漫才子出生在数代习武之家,还差点投笔从戎。日前,新华出版社新版发行张恨水代表作《纸醉金迷》、《金粉世家》、《啼笑因缘》之际,张恨水之子张伍讲述了这三部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。记者 张晓媛
1
三代侠义出武门
“我家祖籍江西,元末时为躲避战乱,迁移到安徽潜山,凭着武术和抻拉面两门绝技,张氏祖先在潜山落了脚。”张恨水之子张伍这样告诉记者。“我的曾祖父张开甲公,自幼习武,在家乡是有名的大力士。他还有门夹苍蝇的绝技,拿双竹筷向空中一伸,就能夹死一只苍蝇,被夹死的苍蝇虽然翅膀折断,但身体完整,水泥制品。”张恨水代表作《啼笑因缘》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节,很多人认为这事“荒诞不经”,纯属杜撰,却不知这正是张家的绝技。
据张伍介绍,他的曾祖父武功了得,在军队里立下不少战功,在江西上饶做官,父亲张恨水就出生在他的官衙里。张恨水小时候有过目不忘的本事,人称“神童”。“父亲受曾祖父影响很深,他崇拜曾祖父的豪爽侠义和为人处世的准则。当有人问他长大干什么,他回答:‘我要学爹爹(即祖父)当英雄!’”张伍说。“我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在南京,快上学时父亲给我改名一个伍字,要我长大了入伍去打日本人。我没有入伍,倒是整日笔耕的父亲,差点投笔从戎去打游击。”
据张伍回忆,母亲曾告诉自己,1938年初,一些安徽同乡曾希望张恨水以他的影响力召集大家回家乡打游击。“父亲答应了,并给有关部门写信请愿,做好了投笔从戎的准备,只是最终也没有接到回信,这件事才不了了之。”张伍说。“我们兄弟姐妹听完了都哈哈大笑,戴老花镜的父亲会去打游击?”虽然未能上场杀敌,但张恨水后来写了不少以游击队为题材的小说,也算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。张恨水后来创作的《啼笑因缘续集》,也让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投身到抗日洪流中。
2
为出版《啼笑因缘》
成立出版社
提起张恨水,人们便会想到《啼笑因缘》,说到《啼笑因缘》,人们便会想到张恨水。“由于这部书,父亲成了家传户诵、妇孺皆知的人物。《啼笑因缘》这部书,从它诞生第一天起,就引起了轩然大波。”张伍说。据张伍介绍,《啼笑因缘》曾被改编成话剧、京剧、河北梆子、评剧、北京曲剧、沪剧、越剧、粤剧、滑稽戏、黄梅戏、木偶戏、评弹、宝卷、大鼓、评书、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,可谓丰富多彩,琳琅满目。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,而且在这70多年来,不断地改编拍摄,差不多5年一次,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了。
1929年春,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到北平参观,北平新闻界假座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,张恨水应邀参加。席上,张恨水认识了上海《新闻报》副刊《快活林》主编严独鹤,受邀为《新闻报》副刊写一部连载小说。
“当时上海有一个写作圈子,外地作家也无法打入圈内,况且《新闻报》又是全国最大的报纸,父亲自然要认真对待。父亲想起前几年的‘高翠兰被抢案’,认为这是个很好的题材,就把它作为小说的主干。”张伍说。1924年,鼓书女艺人高翠兰在北京四平海升园献艺,很受欢迎,后被一个姓田的旅长抢去。“父亲为了写这部构思中的小说,那几天差不多全泡在天桥。因为《啼笑因缘》的‘成胎’及结果,都与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茶社有关,所以重张后的来今雨轩茶社,在门口介绍茶社的历史中说《啼笑因缘》成书于此。”张伍说。
《啼笑因缘》连载完后,鉴于这部小说的轰动,各个出版社都想争先出版单行本。令人惊叹的是,为了出版这本书,居然成立了一个出版社。《新闻报》同事严独鹤、严谔声、徐耻痕决定三人合资创办“三友书社”。“他们首先向父亲接洽,因为他们和父亲稔熟,自然就同意由他们出版《啼笑因缘》单行本,本来父亲以为书写完了,也出了单行本,事情该告一段落了。但是万万没想到,要求父亲写续集的读者信,从全国各地像潮水般涌来,3年不辍。”张伍说。不得已,张恨水只好在报上发表《作完〈啼笑因缘〉后的说话》一文,文中他说,为了“不愿它自我成之,自我毁之”之故,“所以归结一句话,我是不能续,不必续,也不敢续。”
但是1933年,张恨水终于又写了《啼笑因缘》续集。这一年,日寇举兵占领山海关,攻占热河,为了躲避战祸,张恨水送祖母回安庆居住,顺便赴上海探友。不料他到上海后就被书商包围,尤其是三友书社,天天缠着张恨水写续集。
“据我所知‘续啼笑因缘’有六种,‘反啼笑因缘’有三种,‘新啼笑因缘’有两种,《啼笑因缘弹词》则有四种。”张伍介绍说。“父亲对此抱无所谓态度,但是书商看见自己的生意被别人抢了,自然眼热,缠得父亲更紧。那些形形色色的‘啼笑因缘’,作者连黄河都没去过,写出来的北京生活,自然牛头不对马嘴,笑话百出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爱国热情。‘九一八’事变激起了父亲极大的义愤,于是他就又做了《啼笑因缘续集》,让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投身到抗日洪流中。”张伍说。“父亲多次对我们说,《啼笑因缘》是不应该续的,要想写抗日,可以另写一部小说,所以1954年再版《啼笑因缘》的时候,父亲就不同意出续集了。”
“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,《啼笑因缘》是‘因’,而不是有女字旁的‘姻’,很多读者都把书名写成《啼笑‘姻’缘》,这是大错了。”张伍说。“父亲告诉我:‘《啼笑因缘》,并不是写婚姻的。因‘因缘’二字,本是佛经中的禅语,社会上又把这二字移用,通常多作‘机缘’解,意思是指十分巧合的机会。小说《啼笑因缘》,除了机会、机遇之外,还包含一种因果缘分,这是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,在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,这个关系又让人产生了啼、笑、恩、怨、亲、仇交织的离合。”
3
从袁世凯公子处体验生活
“如果说《春明外史》把父亲引进了文学殿堂,那么《金粉世家》则让他牢牢坐在了殿堂里的金交椅上。这本书是父亲另一部百万言长篇巨著,也是他费尽心血的‘得意作’。”张伍说。《金粉世家》从1927年2月14日开始在北京《世界日报》副刊《明珠》连载,直到1932年5月22日结束,历时5年多。张友鸾曾说:《春明外史》、《金粉世家》、《啼笑因缘》、《八十一梦》,是张恨水的四大代表作。这种说法,已基本得到读者的公认。张伍介绍说,在写这部“民国红楼梦”之前,张恨水在《明珠》发表揭露军阀内战暴行的《荆棘山河》,后被“腰斩”,不得已张恨水只好改用婉而多讽的笔触,写了《金粉世家》。
《金粉世家》以一个高洁美丽、出身贫寒的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七公子金燕西由订情、结婚,到反目、出走的故事为贯穿线,描绘了金家的兴衰。由于写的是北京豪门,读者纷纷猜测到底是哪家豪门,众说纷纭。张恨水在《写作生涯回忆》中有个公开的答复:“《金粉世家》,是指着当年北京豪门哪一家?‘袁’?‘唐’?‘孙’?‘梁’?全有些像,却又不全像。我曾干脆告诉人家,哪家也不是!哪家也是!”张伍坦言:“父亲这话说得多么好,因为这部小说是集中了所有豪门特征的艺术概括,是对生活的提高与典型化,好事诸公,想一一索引,恐怕也不可能的了。”
对于《金粉世家》中的豪门生活描写,张恨水又是如何体验生活的呢?“父亲有个习惯,不熟悉、不了解的事绝不写。他是个记者,又有观察生活的习惯,他到这些富贵人家总要仔细地看,细心地记,平时也注意这些官绅及眷属的言谈举止、衣着打扮,就连高级俱乐部、豪华饭店,有机会也去转转。”张伍说。“而且父亲和袁世凯最宠爱的二子袁克文(寒云)、五子袁克权很熟悉,和孙宝琦、许世英也比较熟悉,从他们那里听到些达官贵人家的故事,记下些见闻,就成为了写小说的材料。”
张伍介绍说,《金粉世家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那就是最受女读者的欢迎。“父亲在许多场合总会遇到一些女读者,拿《金粉世家》的问题来问他。就是一些粗通文字的老太太也喜欢《金粉世家》。当年先祖母每天晚饭后,都要父亲把当日的连载念给她听,这成了父亲的每日‘工作’,他也乐此不疲,这可能是他承欢膝下的一种方式吧。”
4
“全能报人”自称“业余作家”
据张伍介绍,张恨水17岁时,试着写了两篇短篇小说投到了《小说月报》,在这次投稿中他署名“愁花恨水生”。1914年,张恨水在汉口再发表文章时,就只用了“恨水”二字,这个名字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猜测。“其实这两个字来源于南唐后主李煜的‘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’一句。父亲是为了鞭策自己不要让时光白白溜走,才用了‘恨水’。”张伍解释说。
从编辑到总编,从经理到社长张恨水都做过,被称为“全能报人”。“父亲称自己是个‘业余作家’,他所有履历的职业一栏上,填的都是‘编辑”二字。他更喜欢做一个报人。”张伍说,写作是父亲的一种生活习惯。“虽然父亲声名显赫,但他并不善言谈,而且为人低调。他也不要求我们将来做什么,只要‘流自己的汗、吃自己的饭’就行了。”张伍说,“但是他要我们读一些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,他一直认为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好的。”
张伍回忆道,因《啼笑因缘》的空前成功,带来了社会上极大的反响。“有趣的是,不管是捧的还是骂的,似乎都看过《啼笑因缘》,而且一律都肯定父亲的文字功底与驾驭语言的能力。”
不管褒贬争论得多么激烈,张恨水从来三缄其口,不出一言,不只是对《啼笑因缘》,对所有的批评都持此态度。“他认为打笔仗是最无聊的事,批评得对,你就改正,如果是恶意的中伤,你根本无须回答,当事人参加进去,是徒乱是非。”张伍说:“父亲不说话,他也不允许我们替他说话。他对我们说:‘事实胜于雄辩,只要书在就会说话。’最后他会非常超脱而幽默地补充一句:‘不管是捧我的,还是骂我的,都是在为我做义务广告!’” (本文来源:山东商报 )